媒體報道
媒體聚焦 | 全國兩會上的建材好聲音~~
來源:各媒體、集團黨委宣傳部/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2024-03-13熱點 聚焦兩會
3月11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閉幕。兩會期間,來自中國建材集團的三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首席科學家、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黨委書記、院長彭壽,中材科技(酒泉)風電葉片公司主任工程師劉錦帆,泰山玻纖設備動力部部長、黨支部書記,泰安市總工會兼職副主席溫廣勇,根據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新能源基地建設、培養國產化器材應用人才等關系國計民生的熱點話題建言獻策。一大波媒體點贊,跟著小料一起看看吧~
彭壽代表
新華社
基礎產業轉型升級,需立足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國際化,建議支持建材行業率先開展數字化轉型評價,加大優勢先進產品的質量提升與應用,鼓勵優勢基礎產業領軍企業“走出去”,建設優勢先進產品海外園區。
央視新聞
讓優勢基礎產業、先進產品走出去,比如鋼鐵、建材、冶金等,這些我們在世界上是領先的,技術是領先的。如何把我們的先進產業和先進產品向國外輸出,由輸出產品變成輸出產業,更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讓中國的技術產業標準在世界的舞臺上有話語權,讓世界各國能共享我們發展的成果和技術成果。
光明日報
我們團隊實現了信息顯示玻璃、新能源玻璃、特種功能玻璃等系列技術與產業化突破。我們將立足中國建材集團打造世界一流材料產業投資集團的轉型機遇,持續聚焦半導體和泛半導體、深空深海、新型顯示、新能源等戰略性領域,把更多資源變成材料,用材料制造產品,讓產品培育成產業,將產業壯大為集群。
科技日報
“我國科技發展正處在將強未強、不進則退的關鍵階段,只有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才能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綠色建筑是重塑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民網
“我國應推動標準化與科技創新互動發展,持續激發綠色轉型新動能。”要進一步在標準建立、認證標識等方面,加強國內國外的全方位對標與系統化融合,讓中國的綠色材料、綠色產品、綠色標準走向世界。
企觀國資
持續推進我國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加速實現新型工業化,必須加快優勢基礎產業轉型,以新質生產力構筑發展新優勢。
中國建材聯合會
聚焦培育打造新材料領域的新質生產力,提出要用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用成果轉化催生新質生產力、用綠色發展鞏固新質生產力、用多鏈融合壯大新質生產力。
中國環境報
為實現新型工業化目標,我國需進一步強化優勢基礎產業轉型升級,立足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國際化,一手抓基礎領域補短板,一手抓新興領域育賽道,充分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探索融合發展新機制、新模式,將基礎產業優勢轉變為新的國家競爭優勢。
鳳凰網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必須建立以應用導向為主體的綠色材料生態圈,才能真正實現我國綠色低碳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建議加速制定發布薄膜發電玻璃等綠色材料應用國家標準。建議進一步制定發布綠色材料應用強制性政策。建議建立專業化機構加速新型綠色材料的國際檢測、評估、認證進程。
中國電子報
我們創新“能源+通信”前沿交叉,實施開展5G信號透射增強發電玻璃研究,在建筑發電的同時,能夠實現更大帶寬、更高速率、更低時延的高頻通信信號增強,并開展技術、材料、場景體系化布局,助推拓展能源與信息空間,實現關鍵領域引領發展。
中國商務新聞網
聚焦綠色低碳創新,圍繞綠色材料,加快政策、標準、平臺等應用導向生態構建,激發綠色轉型新動能。
劉錦帆代表
人民日報
“借自然一片風力,還人類一份清新”,國家有關部門支持酒泉建立新型電力系統試點區,以建強智能電網為樞紐,以源網荷儲互動與多能互補為支撐,大力推動清潔能源高效利用。
人民網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風光資源大省甘肅迎來了“風光”無限的重大機遇。預計今后甘肅綠電輸送至全國22個省份,形成“大送端”綠色電網格局。
中國財經
酒泉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開發條件優越,風能、太陽能可開發量超過11億千瓦。支持酒泉市打造以堅強智能電網為樞紐,以源網荷儲互動與多能互補為支撐的新型電力系統。
中國建材雜志
進一步推動清潔能源高效利用、助推甘肅綠電優勢加速釋放、推動風光大省加快邁向風光強省
新浪財經
甘肅發揮綠電優勢,圍繞布局全產業鏈加力招商引資,既延鏈補鏈又建鏈升鏈,加快推動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推動能源優勢加快轉變為經濟、產業和發展優勢。
溫廣勇代表
泰安日報
在職業教育領域推動國產優秀品牌器材的普及,首先要支持國內企業對核心器件的研發和技術創新,并不斷完善職教培訓體系,強化產業鏈知識管理,鼓勵職業院校與核心器件制造企業合作交流,實現產學研協同發展,從而進一步培養更多國產化器材應用人才。
南方都市報
對于職業教育國產品牌器件缺乏的問題,溫廣勇建議,支持國內企業對核心器件的研發和技術創新,讓國產產品能與國外產品相媲美。同時持續完善職業培訓體系、強化產業鏈知識管理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