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傳播
《英才雜志》專訪周育先 | 中國建材集團正在走向一條創新之路
來源:英才雜志 發布時間:2021-04-23作為我國材料領域改革創新的典范
中國建材集團改革創新的經驗
和未來的規劃舉措廣受關注
《英才雜志》圍繞創新發展
對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育先進行了專訪
全文如下:
中國建材集團
正在走向一條創新之路
英才雜志記者 丁景芝
2020年全年凈利潤同比增長35%,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0%,經營活動凈現金流達700億元、同比增長8%,凈利潤、薪酬、利息、稅費合計社會貢獻875億元。
中國建材集團2020年成績不菲,在總營收微有下降的情況下,利潤率增速超過30%,這足以說明中國建材的高質量發展已初見成效。2021年一季度收入、利潤均有較大幅度增長。
為了實現這一成績,中國建材集團克服了疫情的沖擊、經濟的下行以及需求的波動。作為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建材產業集團、世界領先的新材料開發商和綜合服務商,中國建材集團已經連續10年榮登《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2020年位居第187位;且中國建材在Brand Finance 2021年全球品牌價值500強中,品牌價值增長84位至第269位,集團的社會價值及品牌價值已經得到世界的認可。
與此同時,中國建材的多產業價值不斷凸顯,水泥、商混、石膏板、玻璃纖維、風電葉片、水泥玻璃工程技術服務等多業務規模都居世界第一;且新材料業務包括超薄電子玻璃、高性能碳纖維、鋰電池隔膜、超特高壓電瓷等也處于國內領先。
中國建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育先提到,“中國建材集團正在走向一條創新之路。這條創新之路,不止是科技創新,技術手段創新,也包括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這也許是集團實現諸多產業領先的原因。
而加快成為世界一流材料產業投資集團,發揮自身產業優勢,突破材料技術“卡脖子”的封鎖線,同時不斷深化改革,中國建材正在朝著實現“材料創造美好世界”的使命和夢想大跨步邁進。
材料創新大“突圍”
不斷攻克“卡脖子”新材料,實現自立自強
創新是國家和民族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中國建材集團在技術創新方面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是材料領域創新的排頭兵。集團旗下有26家國家級科研院所、3.8萬名科研人員、13500項有效專利,并曾榮獲6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20年中國建材集團的新材料業務實現收入近800億元、利潤近百億元,分別占集團總體營收及利潤的20%、45%,作為新材料領域的“隱藏玩家”,新材料業務儼然成為中國建材集團的高速成長引擎。
在復雜的國際局勢下,我國的新材料領域正面臨“卡脖子”的挑戰,同時這個領域也是國家大力鼓勵的,因此機遇與挑戰并存。
周育先提到,中國建材的新材料業務取得了不小的成績,首先承擔了國家的一些戰略性攻關項目,例如服務國家的北斗導航、嫦娥五號等。2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了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并參觀了探月工程成果展覽,這里面就有中國建材集團的1名科學家和3件新材料產品。
中國建材集團新材料產業蓬勃發展
中國建材集團攻克的一大批“卡脖子”新材料,就是服務國家戰略、實現自立自強的有力保障。例如中國建材研發的0.12毫米超薄電子玻璃,改變了超薄玻璃技術的“世界版圖”,迫使國外企業多次降價,保障了國家電子信息顯示產業的安全,也大大滿足了國內需求,廣泛惠及社會民生。
自主研發并產業化的高性能碳纖維助力國產大飛機制造
之前高強度碳纖維供給長期是由東麗集團、赫氏等日、美企業把持,而我國自主研制的C929大飛機,單機機身就需要25噸左右高強度碳纖維,中國建材巨資投入十多年終于實現高性能T700、T800、T1000級碳纖維的技術研發和工業化量產,填補了我國碳纖維高端技術的空白,有力支持了我國航天航空事業和大飛機夢想。上個月中國建材碳纖維業務在國產CR929項目機身及尾翼結構聯合定義階段啟動會上入選國產大飛機CR929項目中后機身、后機身前段與后段三個工作包。
周育先提到,“這樣的項目也許5年、8年不會產生盈利,而且還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但是碳纖維的技術突破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極其深遠。”
中國建材在新材料領域的創新,一直堅持戰略理性和經濟理性平衡統一的原則,不僅要履行好國家的政治責任,企業還要有效益。公司主產品技術也在不斷升級迭代,例如2020年集團的風電葉片全年營收約130億元,在規模全球最大的基礎上技術進一步突破,86m長全玻纖風電葉片成功實現裝機。更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技術完全是集團由科技成果轉化、不斷升級迭代,一步步做到世界第一。
同時,集團的高精尖材料也在助力新基建,公司生產的電子級玻璃纖維細紗、耐堿玻璃纖維、低介電玻璃纖維、高強度和高模量玻璃纖維等產品暢銷全球,其中低介電玻璃纖維,能夠滿足5G通信等電子信息產業對關鍵基礎材料的技術需求。
集團研發的銅銦鎵硒光伏玻璃和碲化鎘發電玻璃成為“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一大助力,銅銦鎵硒光伏玻璃的光伏組件光電轉化率刷新世界紀錄,達到19.64%;應用碲化鎘發電玻璃建設的世界單體規模最大薄膜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示范項目減碳效果明顯,累計發電超過約1100萬千瓦時,節約燃煤約47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6萬噸。
8.5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生產線薄膜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示范項目
中國建材在玻璃新材料方面還取得了其他突破,包括0.03mm柔性可折疊玻璃、用于疫苗瓶的5.0中性硼硅藥用玻璃、8.5代TFT-LCD玻璃基板、高鋁蓋板玻璃。
與此同時,中國建材的鋰電池隔膜也是突破“卡脖子”的新材料,是鋰電池材料中最后一個實現國產化的關鍵材料,為國家的新能源電池和新能源汽車作出積極貢獻。另外膜技術產品還包括多功能海水淡化膜、空氣凈化膜、陶瓷平板膜等。
當前中國建材的新材料業務正在走向高端化、量產化、全球化,相關的上市公司包括做玻璃纖維的中國巨石、做石膏板等新型建材的北新建材、做風電葉片的中材科技等企業都已經發展成為全球的隱形冠軍企業。
這些新材料的突圍使得國家的產業發展發生量變乃至質變,甚至直接改變產業的供應結構和成本結構。
高質量發展大“突破”
如果中國建材的水泥持續優化提升,那集團的綜合競爭力一定會發生質的變化
“我們一直強調,科技創新不只是新材料的創新,基礎建材也必須依靠創新的力量去進一步增強競爭實力。”周育先告訴《英才》記者。
基礎建材是中國建材集團的壓艙石業務,但本身屬于周期性行業,且處于完全競爭市場,如何提高自身的抗周期能力、提升產品的競爭實力,是企業的必修課。中國建材正在朝著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前行,不斷將產品推向極致。
烏東德大壩全景
中國建材是當之無愧的水泥大王,水泥板塊是中國建材的壓艙石業務,為集團提供了超過一半以上的現金流、利潤支撐。同時水泥工程在全球市占率超過65%。周育先提到,特種水泥是我們大力發展的方向。去年中國建材集團的低熱水泥在中國第四、世界第七大水電站——烏東德水電站大壩上實現全壩應用,這是世界首座全壩應用低熱水泥混凝土澆筑的特高拱壩,使得“無縫大壩”成為可能,創造了世界水壩建造史上的奇跡。
除了特種水泥,其他建材領域也有創新產品,比如具有凈醛、調濕、電磁吸收等功能的石膏板,以及粉刷天安門廣場的龍牌涂料、馳援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優質防水材料等。這些建材正通過技術升級不斷走向高端化,搶占技術的制高點。
除此之外,工業生產線的智能化升級和數字化改造水平也有所提升。去年中國建材在槐坎南方建設了一座綠色環保的智能化水泥工廠,整條線有1萬多個監測點,包括能源、溫度、安全、排放等各方面的傳感監測,匯總成了整個云平臺的自動化控制,各項指標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效益。
槐坎南方智能化水泥工廠
而基礎建材領域不止在于技術的創新,也在于技術手段的創新,去年年初法國一家著名水泥公司更新升級一條運營60多年的水泥生產線。工廠管線復雜,圖紙不完整,而且要求在老線不停運的前提下施工,難度非常高。中國建材派出的是無人機,以激光掃描采集結構數據,生成點云模型,傳回北京,然后進行三維設計;工廠安裝也做到了現場施工和智能模擬的高度一致。最后交付給法方的是一個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智能工廠。
當前中國建材自主建立的運營管理系統覆蓋率達到65.6%,兩化融合貫標企業達67家,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3個,智慧工業管理全球80條生產線。在這樣的成績背后,是中國建材自主開發的BIM技術、水泥邊緣端人工智能、工業視覺算法,以及以此為基礎建立的智能化系統。
周育先提到,“我們的300多條水泥生產線中智能生產線屈指可數,這樣的智能生產線還是太少了。如果中國建材的水泥持續優化提升,那么中國建材的綜合競爭力一定會發生質的變化。”
伴隨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作為重點任務,周育先認為,中國建材理應作建材行業綠色降低碳發展的排頭兵。
2019年全國有98億噸的碳排放,其中建材行業就占20%,作為建材行業的唯一央企,中國建材責無旁貸。為了真正落實綠色化這一目標,中國建材提出四項具體舉措。首先,降低碳排放,通過技術手段減碳、降碳,提高人員效率,用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并且協同處置固廢,從源頭上降低碳排放;其次,充分發揮集團的技術優勢,發展新能源產業,例如加大光伏玻璃的投入,在光伏建筑一體化方面貢獻技術力量;三是開展碳資產管理,利用市場手段促進碳減排;四是針對集團的礦山資產,在開發過程中致力于做好二氧化碳的封存、利用,為碳中和做技術儲備。
央企深化改革
改革是一場長期戰役,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漸進
中國建材集團是央企改革的先鋒力量,且改革也是促使中國建材集團快速發展的有力武器。中國建材集團2007年起通過混合所有制開展大規模聯合重組,才成就了如今的行業巨頭,而在當前新一輪的國企改革工作中,中國建材集團是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等9項改革試點。
中國建材集團確立了“4335”指導原則,明確主業,梳理戰略,制定了5類8種激勵“工具箱”,激發和調動骨干員工積極性。在“4335”指導原則里有從“管資產”到“管資本”的理念設計,通過調整公司治理結構、派出董監事實現股權管理。去年,中國建材集團已經在探索通過派出董監事實現股權管理,也建立了一支董監事隊伍,探索董事代表股東行使權力,真正能夠去管資本的流動性和收益的收取。
鏈接:
中國建材集團“4335”指導原則
“4”,樹立四個理念,即管好股權的理念、深化改革的理念、創新驅動的理念、市場化的理念;
“3”,建立三個閉環體系,即以薪酬為核心的激勵約束機制閉環體系、投前投中投后的投資管理閉環體系、事前事中事后的綜合監督管理閉環體系;
“3”,實現三個轉變,即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建筑材料向綜合材料轉變、本土市場向全球布局轉變;
“5”,打造“五力”企業,即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
中國建材集團總部“4335”指導原則
“4”,樹立四個理念,即管好股權的理念、通過公司治理結構實施股權管理的理念、通過派出董監事實現股權管理的理念、資本流動和收益收繳的理念;
“3”,建立三個閉環體系,即以薪酬為核心的激勵約束機制閉環體系、投前投中投后的投資管理閉環體系、事前事中事后的綜合監督管理閉環體系;
“3”,三個繼續堅決堅持,即改革的思路、創新的理念、市場化的原則;
“5”,明確總部五大功能定位,即戰略引領、資源配置、資本運作、風險防控、黨的建設。
“在實踐過程中,也面臨不少問題。這種模式,對董事的要求很高,既要發揮自身的專業判斷能力,同時也要聽取集團的意見,這對董事的職業能力提出挑戰。”周育先提到。
除此之外,法人治理機制及股權多元化結構也亟待完善。在國企三年改革行動方案中提到,要完善股東會、董事會、經營層,且落實外部董事占多數。
周育先提到,“我們旗下有些企業沒有建立董事會,有的企業有董事會,但沒有股權多元化,自然談不上外部董事占多數。”
中國建材還要積極穩妥推進集團內全資二級企業、二級以下全資科技型企業的混改力度,加快股權多元化,從而激發企業的成長動力。比如凱盛科技去年有100億元左右的銷售收入、10億元左右的利潤,通過股權多元化完善治理結構,能讓這家公司在發展玻璃新材料的征程中跑得更快、跑得更遠;中國建材總院是建材行業的“科技搖籃”,要繼續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加強科研成果轉化。
全面深入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
中國建材集團4月15日召集改革三年行動季度例會,按照“4335”指導原則系統部署改革工作。周育先在會上強調落實完成五項工作措施:一是規范董事會建設,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落實董事會職權;二是推進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全面簽訂“兩書一協議”,聚焦嚴格考核、剛性兌現;三是大力推進市場化用人機制,實現員工能進能出、職位能上能下、薪酬能增能減;四是完善激勵與約束機制,落實人力資源管理閉環體系,推進中長期激勵工具實施面;五是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對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實施差異化管控,進一步激發活力。
中國建材在“4335”指導原則中對于總部的定位清晰具體,包括戰略引領、資源配置、風險防控、資本運作和黨的建設五方面。而具體到戰略引領,周育先提到,“不只是要寫一個戰略規劃,最重要的是要畫出來每個業務公司的跑道,規劃是長跑還是短跑,比如碳纖維企業,已經虧損了超過10年,最近一年才產生凈利潤,這樣的賽道適合長跑”。
周育先認為,改革是一場長期戰役,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漸進。
中國建材集團新發布的《企業文化手冊》中,增加了“材料創造美好世界”這一企業使命。聚焦在這一使命下,中國建材集團不斷通過創新突圍、突破,致力于提供高端、智能、環保、安全的高質量產品和高品質服務,推動經濟社會更好發展,在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材料產業投資集團的新征途上奮勇前行、再譜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