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與文化
責任與文化
快來點贊分享!中國建材7篇圖文和1部紀錄片參加第五屆中央企業優秀故事評選
來源:集團各相關企業 發布時間:2022-06-30近日,“砥礪輝煌十年 強國復興有我”
第五屆中央企業優秀故事創作展示
正式啟動
我們有7部圖文作品,一部視頻作品
參加了此次評選活動
大家跟隨小料一起來看看吧!
小料與大家分享入選的精彩內容
一起聆聽建材人的好故事
做好一根玻璃管
守護群眾健康生命線
新型冠狀肺炎疫情防控給公共衛生環境和人民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隨著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集中攻關,多種新冠疫苗隨之研發成功并逐步投入使用,同時對疫苗瓶的需求也與日俱增。作為疫苗用關鍵包裝材料的中性硼硅藥用玻璃,由于技術門檻高、品質要求高、產品附加值高等原因,核心生產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嚴重影響我國疫情防控和醫藥產業發展。凱盛科技充分發揮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和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技術平臺優勢,加快實施中性硼硅藥用玻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解決“卡脖子”技術的基礎上,在凱盛君恒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穩步擴產增能,延伸產業鏈條,為補齊疫苗產業鏈短板、增強自主可控能力貢獻了重要力量。2020年疫情期間,聯合制瓶企業生產1000萬支國際標準玻璃瓶供疫苗研發機構使用,并合作生產20萬支高品質疫苗用安瓿瓶,捐贈河北地區制藥企業。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為此篇點贊:
西藏祁連山:
中國建材海拔最高水泥生產線
當你乘飛機來到西藏,透過機窗會俯瞰到一座現代化水泥制造企業橫臥在岡底斯山腳,“祁連山水泥”五個紅色大字在預熱器塔頂熠熠生輝,成為西藏中材祁連山水泥有限公司的鮮明地標。
這是祁連山水泥在西藏投資建設的首條水泥生產線,也是中國建材目前海拔最高的水泥生產線。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為此篇點贊:
哈玻院:六十二載崢嶸歲月
三大階段時代重任
哈爾濱玻璃鋼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哈玻院)成立于1960年。為適應當時形勢需要,哈爾濱建工學院(后合并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國家科委、建工部的指導下組建了玻璃鋼研究室,1965年10月經國家科委批準正式建立哈爾濱玻璃鋼研究所。哈玻院是我國最早從事樹脂基復合材料研發的科研機構之一,是科技部首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樹脂基復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依托單位、國家纖維增強塑料標準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單位、中國復合材料工業協會碳纖維復合材料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
從1960年到2022年,哈玻院昂首走過62年風雨春秋,見證了共和國復合材料行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光輝歷程,并為之不懈奮斗。
回顧歷史,一代代哈玻人憑借著滿腔熱情,懷著建設新中國的夢想,投身到中國復合材料的事業中。作為新中國復合材料行業的開拓者,他們克服了基礎差、條件苦等重重困難,在科研、生產一線埋頭苦干,攻克了一項項科研成果,研制出了諸多在當時乃至今天也堪稱先進的復合材料制造技術,不僅奠定了我國復合材料的發展根基,也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一階段 白手起家 自力更生
1959年,缺少新型材料成為我國發展尖端技術的主要障礙之一,只能自力更生開發尖端技術。
1961年,哈玻所參加了國家組織的新材料會議,會議規劃開展應用玻璃鋼作為耐燒蝕材料及放熱材料的研制工作。哈玻所接受這項任務時面臨著許多困難,任務新、時間緊、難度大、缺乏資料、設備簡陋、沒有專門人才和技術工人,生活上又逢自然災害糧食不足。可是參加這項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員卻沒有被困難嚇倒,大家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不為個人名利,不計勞動報酬,加班加點,實干苦干。
1964年,國家科委、國防科委、國家計委和國家經委聯合授予哈爾濱建工學院玻璃鋼室工業新產品一等獎。
1965年,建材部請示國家科委批準哈爾濱建工學院玻璃鋼研究室獨立建制,正式建立哈爾濱玻璃鋼研究所,遷到香坊區紅旗大街54號新址。
1966年,哈玻所員工發揚不怕犧牲吃苦耐勞的革命精神,不分晝夜甚至春節期間連續奮戰,在艱苦的條件下白手起家,用舊汽車變速箱主軸傳動機構裝配了一臺臥式鏈條傳動纖維纏繞機,采用分瓣式皮帶輪實現速比微調,僅僅通過一個月的工藝摸索便纏出了第一個玻璃鋼殼體,標志著我國玻璃鋼殼體面世,實現了零的突破。
第二階段 肩負使命 砥礪前行
在復合材料研制的道路上從來沒有坦途,只有依靠堅強的意志和不懈堅持。
神舟飛船是中國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或優于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技術的飛船。哈玻院承擔了神舟號飛船多種復合材料組件的研制工作,包括推進艙承力截錐、氣瓶安裝支架、軌道艙安裝支板等組件,均獲得圓滿成功,保證了神舟號飛船研制任務的順利進行。產品各項性能均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為推動航天器使用大型高承載復合材料構件的技術進步,縮小我國載人航天技術與國際先進國家的技術差距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2021年,航天用復合材料結構件研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典型技術突破和重大科技成果,助力神舟十二飛船、神舟十三飛船、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問、天舟、羲和等重大工程,為航天飛行器減輕重量、提升載荷做出突出貢獻。
第三階段 走向未來 創新進取
新材料對于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保障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作為在我國新材料領域重要的科技型企業,哈玻院將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把經濟建設、重大工程、重大裝備建設結合起來,為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哈玻院深刻理解科技創新對企業的重要性,提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驅動,以幫助客戶實現價值為理念”的發展戰略。
哈玻院正在開展國家新材料科技產業化基地建設工作,該項目計劃總投資10億元,擬建設國家新材料測試評價中心、國家新材料科技基地重點試驗室、先進復合材料研發中心、軍品生產車間及5個產業化板塊。未來3年,將重點開展商業航天、航空、高鐵、通訊等領域的復合材料技術研究工作,大力推動我國復合材料技術的發展,加大復合材料的研發和應用,開辟新的市場,形成產業化示范效應。
不忘初心 薪火相傳
哈玻院見證并參與了新中國新材料產業從弱小走向強大、從貧窮走向富裕的崢嶸歷程,當下,中央企業應該勇于承擔時代重擔,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成為以新發展理念助力新發展格局實現的“引領者”。
幾代哈玻人辛勤努力取得的成就鼓舞激勵著新一代建材人不忘初心,薪火相傳,爭取更創佳績,為祖國的國防工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貢獻自己的技術。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為此篇點贊:
四位扶貧掛職干部的接力賽
作為中央企業的一員,中國中材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自2016年以來,始終積極響應國家脫貧攻堅戰略和中國建材集團定點扶貧縣脫貧攻堅工作的指示精神,勇于擔當、主動作為,連續選派李之嵩、張葉、陳華、乜也4名優秀年輕干部赴云南永善縣、安徽石臺縣掛職,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為跑好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接力賽,他們“一棒接一棒”,把一腔熱血都揮灑在了大山深處。
第一棒掛職干部李之嵩: 摸清底數解難題,精準扶貧拔窮根
李之嵩,現任中材國際(南京)紀委監督執紀綜合室主任。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掛職任云南省昭通市永善縣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縣長。
云南省永善縣是中國建材集團定點幫扶的國家級貧困縣,也是云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時間回到2016年3月,拿到“第一棒”的李之嵩懷著為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多做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到脫貧攻堅的“掛包幫,轉走訪”工作中。在全面了解永善的縣情鄉情、歷史和人文變遷,對永善基本情況摸底調查、對貧困原因精準分析的基礎上,針對限制發展的三大因素“基礎設施薄弱、缺乏產業支撐、公共服務資源短缺”,統籌安排了精準脫貧工作方案,即先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再扶持多元產業,進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的工作思路。
李之嵩認識到,精準扶貧絕不是解群眾一時之困,產業發展才是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根本。永善高嶺土資源分布廣泛,但囿于條件限制沒有進行過相關基礎工作。他主動聯系建材集團地勘中心云南總隊,帶領地質專家冒著7月的酷暑和蚊蟲的叮咬,對全縣11個鄉鎮的高嶺土資源進行調查取樣。遇到泥石流毀壞道路、山體塌方汽車無法通行,考察隊員就踏著崎嶇泥濘的山路前往取樣點;為了節省時間,經常幾瓶礦泉水加上幾片從集市上買來的蕎粑就當一頓午餐。前后歷時14天,行程1500余公里,取樣12件,最終促成高嶺土深加工企業落戶永善。
第二棒掛職干部張葉:改善人居環境,提高村民幸福感
張葉,現任中材國際(南京)法務合規部副部長。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掛職任安徽省池州市石臺縣橫渡鎮蘭關村,第一書記。
蘭關村是典型的皖南深山區,交通閉塞,山高田薄,村民出去了就不想再回來,全村山場面積50000余畝,而耕地面積只有590畝,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區。2018年6月27日,一直在城市生活的張葉剛進村時,看到蘭關村“臟、亂、差”的環境著實吃了一驚:房屋破破爛爛、道路崎嶇不平,旱廁遍布村頭,臭氣熏天。當時就下定決心,必須改變這樣的現狀,讓這里變成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說干就干,張葉同志與村兩委干部和駐村工作隊想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立即著手推進29戶的危房改造,歷時6個月完成危房改造任務。
2018年12月,石臺縣橫渡鎮蘭關村的大宇坑被確定為人居環境重點整治區域。張葉同志每天在現場辦公,上戶做群眾工作,主動與眼光不寬泛的老百姓溝通,確保環境整治工作有序開展。前后僅花了90多天就完成了拆、凈、建的工作,拆除廢棄廁所、廢棄不用的豬圈、無人居住的角屋共計749平方米,拆除圍墻201米,新砌墻體172平方米,墻面粉刷900平方米,粉白1620平方米,建設衛生廁所3戶。對排污狀況進行全面治理,安裝太陽能路燈31盞,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春節期間返村村民對此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多個村民組村民前來參觀。
第三棒掛職干部陳華:俯下身子做事,和村民心連心
陳華,現任中材國際(南京)法務合規部部長助理,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掛職任安徽省石臺縣仁里鎮杏溪村第一書記。
石臺縣仁里鎮杏溪村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的重點貧困村,全村共有268戶853人,而建檔立卡時貧困戶達67戶227人,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26%。2019年6月,陳華剛剛來村,便一頭扎進了深山里。陳華說,自從當上第一書記,他總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他肩負的是公司的信任和重托,“如期脫貧,爭分奪秒”8個字不僅寫在他的筆記本扉頁上,更深深印在他的心頭。
初來乍到,陳華同志立即開始全覆蓋式走訪,走遍了杏溪村的每家每戶。對照扶貧手冊,傾聽群眾訴求,搜集第一手資料,從家長里短到產業發展、從鄰里糾紛到干群關系、從家庭收入到惠民政策,全村里里外外、大事小情,都能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數。扶貧至今,陳華同志把初心使命轉化為投身一線的扶貧實踐,先后排查走訪400余次,解決群眾大小問題50余件。按照“一人一措施,一戶一方案”,扎扎實實為村民排憂解難。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到貧困戶焦鳳英大娘家幫助修繕漏雨的屋頂,她緊抓著陳華的手真切地說出一句:“陳書記,你真的比我伢還親啊。”這樣飽含深情的感謝,是對陳華扶貧工作最好的褒獎。
第四棒掛職干部乜也:投身扶貧事業,舍小家為大家
乜也,現任中材國際(南京)工會副主席、黨群工作部副部長,2021年4月至今掛職任云南省昭通市永善縣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縣長。
2021年4月,接到組織委派消息后,乜也同志既興奮又苦惱,興奮的是參與這項工作感到使命光榮,苦惱的是家庭如何安排。因為他的妻子已經懷孕,同時年近古稀的父母和3歲多的女兒還需要人照料。是去,還是留?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并與家人作了真心溝通后,他毅然決定舍“小家”顧“大家”,奔赴新農村建設的熱潮中。
“在遠離家庭的地方工作,最難的是力所不能及”,他說。2022年元旦,剛滿月的小女兒住院,他趕回家照料,小女兒剛出院,大女兒又因感冒、發燒、咳嗽加重,不得不住院。兩個孩子接連住院治療,年邁的母親累倒了,他也是身心疲憊。而此時,正值縣里脫貧攻堅接續扶貧振興工作年底收官考核之際,工作不能耽誤,他心急如焚。當大女兒病情好轉出院后,他決定立即返崗。面對女兒布滿淚痕的臉頰,雖然心中充滿不舍,但仍然選擇了出發,全身心投入到了迎檢工作中去。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任又一任掛職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績觀,不戚戚于驚天政績,不耿耿于留下聲名,擼起袖子加油干、撲下身子抓落實,在村民家中、在田間地頭、在產業基地、在扶貧項目上,到處都留有掛職干部美麗的身影、堅實的足跡。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做好事、干實事,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為此篇點贊:
硬核風電葉片團隊,放飛一只只“海燕”
六月的知了,一聲聲在工廠的樹上燥熱地叫著。
“衛生,你一定要安排好,102米葉片的制造、檢測,對中復連眾來說至關重要!”喬光輝再次來電話叮囑。
“您放心喬總,我一定帶領團隊完成任務!”
放下電話,中復連眾副總經理劉衛生的眉頭一直緊鎖。
2021年年初,國內尚沒有企業能突破百米級海上大型風電葉片制造技術,更不要說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首套葉片的制造和交付。而在葉片設計還沒有定型的情況下,中復連眾卻要在兩個半月的時間內,完成首支102米海上風電葉片的下線交付,如何完成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卓越團隊,制定周密工作計劃
想,都是困難;做,才會有解決辦法。面對如此大的挑戰,劉衛生第一時間組建了項目團隊及分項技術攻關小組。他們分別來自葉片營銷部、研發部、葉片技術部和葉片生產部,很多成員多年來始終致力于葉片的設計、制造、生產和質量管理等工作,先后承擔了84米、90米等型號的大型海上風電葉片的研發任務。其中負責生產的一線鋪層班組先后被中國建材集團、中國復材、中復連眾授予“先進集體”稱號。
當時葉片設計還沒有定型,項目團隊決定,同時開展制造工藝開發、材料體系篩選、模具的安裝調試、配套工裝的設計制造等準備工作。對葉片制造過程中會遇到的玻纖織物鋪設、筋板組裝及安裝定位、葉片合模粘接、葉片吊裝和廠內運輸等困難,團隊也提前做了充分的評估和解決方案的制定。
破除壁壘,推進全新材料應用
傳統的葉片一般采用環氧樹脂和玻璃纖維材料制作而成,但海上風電面臨臺風挑戰,葉片亟須在減重的基礎上保持足夠的剛度和強度才能確保安全運行。中復連眾副總工程師、研發部經理黃輝秀將目光瞄準了碳纖維。碳纖維可以給葉片提供更高的剛度和強度,是海上風電葉片制造的理想材料。
黃輝秀帶領研發團隊,在一個月內迅速完成原材料性能評估、生產過程成型工藝確定、成品碳纖維材料性能驗證、入廠檢驗以及碳纖維原材料在葉片成型過程中的生產工藝方案驗證等系列工作。期間,通過與客戶、碳纖維原材料供應商多次討論和實踐驗證,最終形成了三方共同認可的各項評判標準及評估方法,為全新的碳纖維材料的順利應用提供了技術保證。
同時,由葉片技術部經理喬小亮帶領的工藝團隊,通過各項摸底驗證,以及多種方案的多次工藝灌注試驗,摸清了全新碳纖維材料在葉片灌注成型過程中的工藝性能。“碳纖維預成型 真空灌注”的制造工藝,兼顧葉片剛度的同時為超大型葉片減重、降本提供了有力保障。
夯實基礎,完善工藝工裝設計
在項目開發的各項工作齊頭并進的同時,客戶提供的葉片設計資料的信息識別、轉化和執行也是一項工作量很大的任務。研發部和葉片技術部需要對設計信息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可執行性逐項核對、確認,最終共列出需要澄清和確認的內容百余項,轉化文件資料300多頁,最終得以完美地呈現客戶的設計,保障了首支葉片的順利生產,為項目團隊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超大型葉片的工裝設計及制作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工裝數量多、設計制作難度大、制作周期長,但留給設計和制造的時間很短。項目工裝組的同事們在獲取到客戶提供的葉片初步設計信息后便開始了工裝的設計和制造準備工作,最終在客戶正式版設計文件傳遞后的10天內快速完成各工序工裝的交付,完美地匹配了各工序的生產計劃,滿足了生產過程的需求。
迎難而上,彰顯硬核制造能力
面對102米長超大型的葉片生產,中復連眾生產一線的壓力也是巨大的。一方面他們需要優化崗位設置和作業結合保證生產效率,另一方面他們還需要克服超大型葉片弦長長、葉根節圓直徑大給生產操作帶來的困難;與此同時,中復連眾葉片五分廠生產任務較為繁重,生產人員比較緊張,在確保102米葉片項目順利生產的同時,還需要保證工廠常規項目的葉片生產,人員調度方面面臨很大的挑戰。
雖然困難重重,但葉片五分廠的同事們沒有退縮。由葉片五分廠負責人院秀芝帶隊,組建了一個精銳的生產班組,精心組織安排、爭分奪秒工作,最終保質保量地實現了單面殼體鋪層24小時的周期。
為了保障葉片順利下線并通過各項檢測,該葉片制造過程中實施了一系列新工藝、新方法,解決了百米級葉片制造的難題,提前完成了雙方約定的模具運輸到工廠后45天內完成首支葉片的下線的時限要求。
海風可憑,中復連眾的海上逐夢之旅從2008年啟航。彼時,為配合我國首個海上風電項目——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建設,中復連眾啟動了44米、3兆瓦葉片研發工作,2009年葉片下線并開始發運。自此,中復連眾在海上風電葉片領域一路馳騁、不斷取得新的突破。2010年,62米葉片成功應用于當時國內單機容量最大的5MW機組。2017年,68米葉片成功替代進口葉片。2018年,84米葉片成為當時全球最長純玻纖葉片;2020年,90米碳纖維預浸料主梁葉片下線;2021年,代表著新一代制造技術與水平的102米葉片順利通過測試,中復連眾成為為數不多的突破百米級大型風電葉片制造公司。
汪洋大海中,可以戰勝狂風、暴雨和雷電的海上風電葉片如一只只白色的海燕在展翅飛翔。而讓這些海燕成功飛翔的團隊人員,用敢打硬仗的精神和過硬的業務能力,向我們展示了什么叫連眾精神,什么叫“保證完成任務”。未來,更長、更大功率的葉片也將在中復連眾誕生,為風電的充分利用、為國家的綠色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為此篇點贊:
為國爭光,神鷹碳纖維背后的故事
2021年9月8日晚,青海省西寧市的一家工廠里,電視機前里三層外三層地圍著一群人,個個屏息靜氣。
“怎么還沒有呢?”過了幾分鐘,有人開始嘀咕。
“就是啊,是不是沒上呀?”
“再等等,再等等,也許這就來了呢?”
“啊!來啦來啦!”隨著央視一套新聞聯播里出現西寧萬噸基地投產的畫面,現場氣氛瞬間沸騰,所有人都歡呼起來。有的人漲紅了臉,有的人濕了眼眶,有的人甚至嚎啕大哭。十六年的堅守,神鷹人從對碳纖維行業幾乎一無所知到突破了干噴濕紡核心技術難題,從無法量產到西寧萬噸基地建成投產,入選“2021年度央企十大超級工程”。一路走來,輝煌成績的背后,是他們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和對碳纖維事業無盡的熱愛。
為國爭光,拳拳愛國心打造國之大材
碳纖維是一種神奇的材料。說它神奇是因為,只有發絲十分之一粗細,柔軟如蠶絲的纖維卻比鋼硬,比鋁輕,比不銹鋼耐腐蝕。因為它的神奇,長久以來,被西方國家列為禁運物資。我國碳纖維研發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幾乎和日本同時起步,可是關鍵核心技術卻多年未能取得突破,導致我國碳纖維嚴重依賴進口,在戰略物資保障上受制于人。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了做出碳纖維,中復神鷹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張國良董事長請東華大學的潘鼎教授到家里給他和團隊授課,專門學習碳纖維理論知識。五天時間,大家邊問邊記,學得很認真、也很辛苦。然后是調研,把國內研究碳纖維的機構和院校全部走訪一遍,徹底搞清楚碳纖維生產流程和國內技術攻關的問題難點。南下北上幾十趟,張國良董事長總結出了碳纖維產業化“三大關鍵”:實驗室理論成果、大腈綸工程控制技術和化纖設備制造經驗。在他的號召下,一支碳纖維產業化國家隊迅速集結并豪情滿懷地投入工作。此后數年間,不管是公司領導還是普通工人、資深專家還是技術骨干,吃住在一線,閉眼睡覺、睜眼工作成了他們的生活寫照。
即便如此,碳纖維技術攻關依舊困難重重,漫長痛苦。在“一天燒掉一輛桑塔納”的日子里,張國良董事長總是鼓勵大家說沒事,可是所有人的心里都焦急萬分,技術攻關不敢有絲毫懈怠。經過無數次失敗,2008年12月3日,中復神鷹千噸碳纖維生產線正式投產,中復神鷹走出了一條自主設計、制造、安裝和調試的創新之路。2018年1月8日,中復神鷹牽頭完成的“干噴濕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自此,中復神鷹可以大聲向世界宣布,我們用世界上先進的干噴濕紡技術,成功做出了“中國碳纖維”。
艱苦奮斗,砥礪奮進開啟創業新征程
人的一生要選擇自己愿意投入的工作,還要為理想做一些事情。西寧萬噸碳纖維生產基地建成投產,意味著中國可以做出滿足自己需要的碳纖維,國外無法再限制我們。投產儀式結束當晚,央視新聞聯播用了17秒進行相關報道。這份殊榮屬于所有參與西寧項目建設投產,不分晝夜、不懼高寒的神鷹人。
零下20多度的低溫,上千人的隊伍在室外工作,一點取暖的工具都沒有,寒風呼嘯、雪花飛舞,身體好像掉進冰窟窿,早就冷得沒了知覺,可是內心的火熱卻將凜凜嚴冬驅散,讓西寧碳纖維生產基地沒有冬天。西寧項目自2019年5月13日啟動以來,1500余名干部員工、800余名施工隊伍不分晝夜,在高寒缺氧的環境下,克服身體和精神上的種種不適,一頭扎進項目建設。因為項目建設需要,西寧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連峰舉家搬到海拔2600米的青海省定居;西寧公司副總經理張家好帶頭爬上4米多高的管廊,和幾名主管輪流對法蘭進行拆卸、解凍,逐個打通管道,恢復車間供暖,以滿足開車條件。
憑借缺氧不缺干勁的精神,西寧建設團隊于2020年12月30日貫通首條碳化線工藝,2021年3月21日實現首套聚合系統投料,3月23日首根原絲順利紡出,3月25日首軸碳纖維成功下線,產品性能全部達標。自此,西寧公司碳纖維產品正式登上國內市場舞臺。
勇攀高峰,創新驅動國產化應用替代
材料是制造業的基礎,決定國家的富強和貧窮。碳纖維被譽為 “黑色黃金”“新材料之王”,重要性不言而喻。2008年,兩院院士師昌緒到中復神鷹考察時談到,我國國防科技存在兩個隱患,一是微電子芯片落后,二是高性能碳纖維的生產不能立足國內。師老在參觀碳纖維生產線后,揮毫題詞“重視基礎、強化集成、神鷹展翅、勇躍碳纖維高峰”,對中復神鷹未來發展予以厚望。此后,碳纖維國產化替代成為中復神鷹持之以恒追求的目標。
中復神鷹團隊在科技創新上有多執著,能力有多強,通過幾組數據可以很好的展現。T300碳纖維產品從零的突破到實現千噸級規模化量產,中復神鷹僅用了5年的時間,相比之下,國際行業巨頭花了21年。2011年攻克干噴濕紡工藝,還成功把千噸級T700碳纖維生產線做了出來,歷時僅3年。堅定的信心,執著的追求,神鷹人先后完成了三代碳纖維制造技術更迭,分別是2009年之前,專注于濕法工藝研究的第一代碳纖維制造技術;2017年,以干噴濕紡工藝為核心的第二代碳纖維制造技術;2021年,在西寧萬噸碳纖維生產基地使用的第三代碳纖維制造技術。現如今,正朝著攻關和突破第四代碳纖維制造技術闊步前行。
腳踏實地,精益求精中彰顯工匠精神
在科研攻關的至暗時刻,神鷹人總是反復研讀書籍,碰到問題茶飯不思,直到想出合理的解決方案。邊干邊學,逐步成長為不同崗位的行家里手。
早期的碳絲車間,沒有現成的技術和成熟的設備,原絲拉出來以后,碳絲卻上不了架,氧化爐斷絲頻繁,低溫爐前總是掛一大片絲,車間員工摸著石頭過河,輪著接絲、帶絲、分絲,氧化爐的操作平臺上一待就是幾個小時,高溫烤得工作服濕了干、干了又濕,額頭劉海的那一縷縷熏黃成了碳絲車間員工的標配。此外,在第一代國產油劑的開發過程中,沒有任何現代科學的儀器分析設備,研究員拿著幾組試管,利用檢測中心的水浴和冰箱開始多組分復配的實驗,從兩組分復配到五組分復配,從低濃度復配到高濃度復配,從冰箱里低溫復配到高溫下水浴里復配,所有的實驗結果都靠最原始的觀察。歷經八個月,數百次實驗后,第一代油劑雛形基本形成,為T700級碳纖維的技術攻關中原絲的穩定性提供了堅強保證。正是有這樣一支執著專注、追求卓越,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的團隊,中復神鷹才能一路披荊斬棘,搶關奪隘,屢創奇跡。
神鷹人憑借勇敢和堅韌,沒有辜負黨和國家的期待,沒有辜負碳纖維技術泰斗的期盼,書寫出一部堅定不移,依靠技術創新,求得碳纖維產業突破的發展史。
歷史照亮未來,征程未有窮期!回望過去,我國碳纖維產業后發先至、大有可為。展望前程,中復神鷹厚積薄發、未來可期。神鷹人將心懷國之大者,繼續筑夢前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夯實高質量發展之基,為幫助我國實現從“纖維大國”到“纖維強國”的蛻變而努力奮斗!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為此篇點贊:
逝者已逝 精神長明亮
—擔當有為馬明亮
2021年11月20日23時35分,全國建材行業優秀企業家、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中國建材集團的好干部馬明亮同志,因突發疾病,倒在奔赴云南省昭通市幫扶鄉村振興的差旅途中,永遠離開了他所鐘愛的建材事業。
多年來,馬明亮始終堅守初心,力挽狂瀾。他先后帶領中國建材集團所屬蚌埠院太倉分院、北京凱盛、中建材生產力中心、西安墻材院、中材節能等多個公司突破發展瓶頸,取得優秀業績。馬明亮心懷大局,勇于開拓。他扎根建材行業,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在沿線國家打造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建材工程,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馬明亮高尚純粹,身先士卒。他積極履行央企社會責任,心系偏遠貧困地區群眾生活和學生教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還在精心籌劃助力鄉村振興。馬明亮同志以他奮斗的一生、奉獻的一生,生動詮釋了一名央企黨員干部的使命擔當。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為此篇點贊:
《光》
中國建材集團“禾苞蛋”助農直播紀實
點擊觀看紀錄片
中國建材集團積極助力定點幫扶五縣區,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拓展直播幫扶模式,擴大消費幫扶成果。本紀錄片展示了2021年4月“禾苞蛋”團隊籌備石臺專場助農直播全過程。
“禾苞蛋”助農直播不僅有農產品銷售環節,還加入了中國建材集團幫扶成果特展,為社會各界集中展示集團幫扶項目的豐碩成果、掛職幫扶干部的精神風貌,營造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濃厚氛圍,彰顯中國建材集團的央企擔當。
2021年,“禾苞蛋”在首都北京、安徽石臺、寧夏涇源共舉辦3場鄉村振興助農直播,被譽為中國建材集團定點幫扶工作“一張亮麗的名片”。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為此片點贊:
目前,以上作品正在中央企業優秀故事官網集中展示,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進入官方網站并搜索中國建材,歡迎大家一起為優秀故事點贊分享!